중국 허베이에서 상(은)나라 시대 유물대량 출토
중국 허베이성에서 은나라(상나라) 시대의 유물을 대량으로 발견했다는 군요.
은나라는 동이족을 기반으로 했던 중국 고대왕조로 알려져 있습니다.
허베이성 산둥성 장쑤성 등에 분포된 동이족을 기반으로 했는데
후에 서쪽에서 형성된 주나라에 의해 멸망했지요.
참고: 관련보도내용
河北磁县南城遗址发掘出大规模先商墓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4日03:11
本报讯 (记者杨佳薇实习生孔荣娣) 1月2日,记者从省文物研究所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工程跨年度考古发掘项目———磁县南城遗址考古发掘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专家表示,南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大大丰富了该遗存的文化内涵,而且为研究先商时期的民居生活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据悉,南城遗址正在申请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以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和独特的价值,在评选中具有很强竞争力。
■419天发掘出磁县南城遗址
据悉,此次发掘的南城遗址位于邯郸市磁县北部,北临古涧河。整个遗址就在古涧河河道南岸的台地上,呈东西带状分布,南水北调工程穿越遗址西部,发掘面积共计6580平方米,清理了365处遗迹,包括古墓葬116座、205个灰坑等,出土陶、铜、玉器、骨、贝饰、蚌饰等器物675件。据了解,南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涵盖了从仰韶晚期、龙山时期、先商、商代一直到汉唐宋明清。文化层台地最深达到1.7米,沟最深有4米。文化堆积很厚,跨度时间近4000年。
“当初我们也没料到会有这么大收获。”据南城考古队队长石磊介绍,在国家确立南水北调线路之后,2002年考古队队员进行了首次调查,沿着渠线徒步查看,观察地表有没有陶片之类的文物。2003年进行复查,2004年开始进行尝试性挖掘,看是否有真正的文化层。2007年9月14日正式进入工地,到2008年12月15日发掘工作结束,历经419天。
回忆起2004年的尝试性挖掘,石队长介绍说,当时只打了一个长10米、宽2米的探沟(方坑),就发现了很多西周、春秋战国的陶片。“然后顺着渠线我们选择了一处灰土进行钻探”,没想到这次的试掘挖到了早期台地的边缘,而且发现了更早期的东西,涵盖从仰韶晚期到龙山、先商、商代、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让考古队队员们非常惊喜。
■先商墓群是南城遗址的亮点
如果将南城遗址比喻成一个大宝库,那么先商墓地无疑是其中最抢眼的明珠。石磊告诉记者,在南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共发掘古墓116座,其中先商古墓82座。先商墓群位于遗址北部,墓葬多为东西向,大体分为三个小区,南北并列成数排、有序排列。
“如此大规模、保存这么完整并且相对集中的墓群,在河北境内尚属首次发现。”石队长介绍说,这些墓地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不断演变的,并且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形成的,因此排除了家庭墓地的可能。
据介绍,先商墓群的墓穴共有4种形式。最早的墓地距今已有近4000年,被称为竖穴土坑墓。这种墓穴就是简单的竖直长方形的土坑,没有棺材。接下来就是生土二层台和熟土二层台,形状类似倒过来的“凸”字,分为两层,下层用来放置棺材。最后一种是“棺椁”的雏形(“棺椁”是指内外共有两层的棺材),南城遗址出土的墓类似“棺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棺椁,它是在里面棺材的上面又铺了一层木头棍。因此,这个先商墓群经历了从“无棺”到“有棺”的演变,并且有60%的墓穴出土了随葬品,不仅包括鼎、鬲(一种食器)、豆、盆、罐等生活用具,还有贝壳串起的挂饰、玉饰,有的墓穴还发现了“蚌覆面”,出土文物非常丰富。
“蚌覆面是用海蚌的壳覆盖在死者的脸上,防止泥土直接埋在脸上。”石队长介绍,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南城遗址属于内陆地区,距离海比较远,能有海蚌做随葬品,应该说是非常奢侈的了。
“这个地区的文化不是一个文化的演变,而是几个不同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交汇。”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南水北调专家组组长张忠培对南城遗址给予很高评价,这些典型器物的出土为先商文化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由于先商墓群出土了很多鼎,并且形式各异,张忠培特别强调,鼎的出土是这一地区的一大特点。